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0514扬州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回复: 0

不住徐汇区,偏住江南古镇,尔冬强是怎么想的?

[复制链接]

230

主题

230

帖子

7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03
发表于 2020-8-12 1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倷上海人退休工资高,垃格搭用勿脱个。(沪语:你们上海人退休工资高,在这里用不掉的。)" 知名摄影师尔冬强在上海青浦金泽古镇的超市里买牛奶时,有当地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以为他是从市区过来在这里养老的退休老人。尔冬强笑笑,不语。
抬眼望去,刚过 60 岁的尔冬强大约是古镇这条街上最时髦的 " 中老年人 "。一顶标志性的黄色编织草帽压住长发,身上套的是一件蓝色棉麻修身西装,内搭白色立领 T 恤,脚蹬淡黄色皮靴,一副倚马仗剑走天涯的腔调。难怪一眼就被当地人看出他不是金泽人。
不过,尔冬强确实是 " 老金泽 "。他的工作室从青浦徐泾搬到金泽,差不多是 20 年前的事情了,10 多年前荒废弃用的粮仓被尔冬强修旧如旧,改造成了两落四进的江南宅院,竹林、莲花池、古戏台、明清匾额……一应俱全。宅院内数量最多的,是尔冬强从全球各地带回的图书和文献资料。
出了尔冬强的家,往左转,沿着下塘街走 5 分钟就能到金泽商业街。晚上,尔冬强经常在古镇上的小超市购买日用品。不在家里做饭时,他和妻子会在古镇的农家菜馆里叫上一条红烧鱼、一盘河虾和一碟蔬菜。" 只要愿意,每天都可以吃农家菜,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尔冬强显得很满足。
如果要买更多的东西,尔冬强习惯开车 10 分钟,到江苏苏州吴江汾湖的大超市一站购齐。要约朋友喝个下午茶,就再开一段,到吴江太湖边上的度假区,一边倚窗欣赏湖光山色,一边品尝着和上海市区味道一样的西式甜品,别有一番风味。
去年,尔冬强在苏州黎里古镇成立江南文化田野工作坊。这几个月,他又在苏州黎里古镇推出了 " 文化自觉: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文献展 ",并在黎里开讲敦煌艺术。虽是跨了沪苏两地,但从金泽开车到黎里大约半个小时,频繁往来,让尔冬强找到了 " 上班的感觉 "。
金泽、黎里,以及更大范围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这片被划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区域,几乎满足了尔冬强工作和生活的一切所需。近几个月,尔冬强难得回上海市区一次。
这样的选择让尔冬强的朋友们多少有些惊讶。回溯尔冬强的人生轨迹,出生在上海徐汇区,长期居住在建国路、衡山路,工作室最早在富民路,然后搬到了徐泾,此后又移到了金泽。他不断地外迁,看似离上海中心城区越来越远,但换个视角,却是不断在靠近吴文化的核心区。
前不久,尔冬强在吴江汾湖高新区参观康力电梯试验塔,站在 288 米电梯试验塔高处俯瞰,清晰可见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水城交融、烟岚相映。看到这样的风景,尔冬强感觉自己的心怦怦直跳。30 多年前,他第一次航拍陆家嘴时,见到的景色和这里的类似,谁曾想到,30 年后,陆家嘴早已今非昔比。" 未来这里会是怎样呢?" 尔冬强再次举起了镜头。


尔冬强拍摄的江南一景


尔冬强拍摄的江南一景


尔冬强拍摄的江南一景
精神的原乡
吃过晚饭,尔冬强出门散步。往右转,沿着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走大约 20 分钟,就能望见太浦河。河面宽阔的太浦河,西连太湖,东接黄浦江,串联起沪苏浙两省一市。
"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和管道升,是不是就是沿着这样的河道往返于青浦和湖州之间?" 望着来来往往的船只,尔冬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白天,尔冬强在家中翻阅资料时看到,宋末元初,湖州人赵孟頫偕夫人管道升(一说管道升娘家在青浦小蒸 ) 常常坐船到金泽,寄宿颐浩寺。触手可及的场景与文字里的斑驳痕迹瞬间重叠,让尔冬强有了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无数次有这样的感受,走着走着,书里的这些人好像就在你的周围。" 尔冬强说。
沉浸在江南文化中的尔冬强多少让人有些陌生。
被人熟知的尔冬强是不断向外拓展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拍摄老上海一举成名之后,他早就已经将镜头转向更遥远的地方。2000 年,尔冬强开始了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拍摄计划,他曾经与夫人李琳一起,驾车 56 天、行程 1.8 万公里,从上海至德国汉堡,完成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穿越,并在中华艺术宫成功举办了 " 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 "。2015 年,尔冬强又驾驶无动力帆船从长崎、琉球、宫古岛、石垣岛一路南下进入印度洋,最终在欧洲完成他绕地球半程的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视觉文献计划。
西域走马,南洋行船,出走半生,尔冬强归来已成老船长,老船长告诉记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走得多远,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片原乡,那就是江南。"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尔冬强去敦煌采风,此后不断西进,但脑子里的问号越来越多。1700 多年前发生在吴淞江口的佛教史迹故事 " 石佛浮江 ",为什么出现在莫高窟第 323 窟的南壁上?今朝、明朝、气力、相骂、盘缠、蓬尘,这些让他熟悉的吴地方言,为什么出现在敦煌变文里?扁舟、木板船、庐船、楼船、双尾船还有扯帆的海船,这些在莫高窟壁画上描绘的舟船是江南的舢板和帆船吗?摇橹、划桨、撑篙、张帆,这样一幅图景难道不是江南水乡的风情画?他看到江南和敦煌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吴语成了贯穿其中的密码。


45 窟南壁西侧 " 观音普门品 " 中所绘帆船
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尔冬强发现,类似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呼应关系随处可见。尔冬强参加过两届帆船比赛,帆船比赛的路线从长崎到琉球,再到宫古岛、石垣岛,一直到中国台湾。当尔冬强精疲力竭爬上琉球后,一位日本吴氏同乡会的成员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是吴王夫差的后代。"
在日本的长崎、琉球一带,和服在当地被称为 " 吴服 ";当地工匠做出来的精致工艺品,被称作 " 吴工 "" 吴作 ";写信的信纸被称为 " 吴笺纸 "。还有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收录的文本,许多是用吴地方言写成。
连尔冬强在日本当地下馆子时吃到的红烧鱼,也有江南的味道:" 浓油赤酱,还有一丝丝的甜味,就是我在金泽、黎里小饭店里吃到的味道。"
在马来西亚槟城,尔冬强拜访了三江公所。1897 年,江苏、浙江、江西这 " 三江 " 地区华人移民创建三江公所。尔冬强询问这些华人移民的后人的老家在哪里,所有人都回答:" 我们是上海人。" 在这里,上海人、南京人、苏州人、杭州人、宁波人等长三角人,统称 " 上海人 "。
走在槟城的大街小巷,尔冬强产生了一种恍惚感。这里带游廊的沿街五脚基建筑和他印象中小时候见到的上海金陵路几乎一模一样,连空气里的气味都相同。"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城市和上海的气质相似,那一定是马来西亚的槟城。"


尔冬强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三江公所


和上海气质相似的马来西亚槟城
重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虽万里之遥,却让尔冬强可以站在远处,重新打量自己的出发地。尔冬强认为,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江南文化通过两条丝绸之路西进、东扩、北上、南下,对沿途的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尔冬强的书桌上,放着一本有关于金泽的小册子,写的不是青浦的金泽,而是日本的金泽。在日本,有很多与江南一模一样的地名,比如金泽、松江。最近,尔冬强打算将青浦的金泽和日本的金泽进行比较研究。
10 多年前,尔冬强在日本金泽访问时曾与日本一位友人交流,当他夸赞日本的金泽比青浦的金泽现代化程度高时,对方微微一笑:" 现在日本的金泽确实比较发达,但中国的事情很难说,以后会怎样还不知道呢。"
" 这句话倒是被他说准了。" 尔冬强感叹。现在的青浦金泽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金泽已经不是以前的金泽了。
江南的元气
暑气蒸腾,尔冬强走在金泽古镇上,迎面遇上几位面色潮红的游客,尔冬强用上海话打招呼:" 天介热,还来旅游啊。" 笑意盈盈,俨然一副主人的派头。
在江南古镇上生活,尔冬强是投入了感情的。看到路边一株枝条盘曲有力的龙抓槐上挂着拖把,尔冬强忍不住絮叨:" 这棵树造型这么好,说不定也是有故事的,怎么就被这样对待了呢?" 看到河岸边的人家用铝合金做的晾衣架,他也要唠叨几句:" 以前都是用三根竹子做的,轻巧、雅致,怎么就换了呢?"
古镇上,小河还是那条小河,石板路还是那条石板路……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10 多年前,尔冬强在朱家角古镇干了一件 " 疯狂 " 的事,花了一年的时间,对 150 余名茶客进行了访谈,并出版了《口述历史:尔冬强和 108 位茶客》。为此,他专门在朱家角北大街开了一间茶楼,卖着 5 角钱一杯的茶。对于这件事,他的好友、作家金宇澄的描述颇为生动:" 使用接近蒲松龄收集故事的中国方式,在朱家角设一茶馆,请本镇老人喝茶,讲各自的经历,一桌一凳,旧人旧事之间,秉承的却是西方口述文本严谨的自觉:敢问老者是谁,从哪里来,曾以何样手艺谋生,手艺细节…… "


江南茶馆


尔冬强对 150 余名 " 茶客 " 进行了访谈,并出版了《口述历史:尔冬强和 108 位茶客》
10 多年过去,关于访谈的一些细节,尔冬强依然津津乐道。比如,他在访谈时听到了两种新的职业,一种叫 " 柴主人 ",实际上是稻柴买卖的中介人,类似于今天的快递,只不过他只快递柴火。" 柴主人 " 心中有本账,谁家柴火快用完了,他就摇着船送上门。还有一种职业叫 " 水鬼 ",就是潜水员,如果有妇人在河埠头洗东西时,不小心把金戒指、金手镯掉进水里," 水鬼 " 就能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把东西捞上来。
除了 " 柴主人 " 和 " 水鬼 ",那次尔冬强访谈的茶客中,还有米老板、杀牛作、油漆匠、卖油徒、茶楼老板、煤球行老板、饭店学徒、浴室擦背的……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出的是一副活灵活现、却渐行渐远的传统生活方式。
关于这样的古镇生活,在尔冬强的记忆中是温暖的。1965 年的秋天,6 岁的尔冬强第一次随父亲到朱家角郊游,他记得父亲对他说:" 你马上要读书了,应该让你多看一些东西。"
那时的朱家角,让尔冬强流连忘返。" 更多的是一种气味。那时候古镇上的味道是丰富的,不像现在只有蹄髈、臭豆腐的味道。" 尔冬强记得,镇上的店铺五花八门,有打铁的、修农具的、卖腌制食物的……不同的店里飘出不同的味道,鲜活而多彩,这也是古镇人生活的味道。可惜,现在这些味道在古镇上已逐渐消失。
10 多年前,尔冬强专门给金泽的庙会拍过照,当时河里的船停得满满当当,船上插着大大的三角旗,场景比这些年的庙会要热闹许多。这让尔冬强想起了他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渔船上,见过一模一样的旗子,只不过那里的三角旗更大,不同的队伍还会打擂台比拼技艺。


金泽庙会
江南文化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南下,江南古镇上逐渐消失的 " 味道 ",是不是还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痕迹?
去年底,尔冬强重操旧业,在黎里古镇启动口述史与视觉文献项目。倒上一杯茶,听当地人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 你知道搨马张吗?" 说起古镇的故事,尔冬强手舞足蹈比画起来," 黎里的马张有两张申报纸大小,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 他访谈的一位老人告诉他,年轻的时候做过 " 马张作 ",专门制作马张,用木刻套印的方式在五色纸上搨上神佛、神马。
按照老人的说法,几十年前,黎里古镇上的马张产业规模很大,马张除了当地人购买使用,还销售到杭嘉湖等周边地区。" 我甚至觉得它有可能也随着下南洋的船出口到东南亚,因为我在当地也见过类似的马张。" 尔冬强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
这几个月,尔冬强听古镇上的老人讲搨马张、讲饴糖的制作、讲酱园的经营管理……从某种意义上看,尔冬强将古镇上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行业兴衰和社会变迁从老人的记忆中打捞出来,也是记录了古镇的人文元气。
" 相比西北史地的火热,吴越史地的被冷落已经太久了,长时间的冷落,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元气。" 尔冬强有些担忧。
最近,尔冬强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根据史记记载,为了避免同室操戈,成全父亲的意愿,周太王的大儿子吴太伯偕同二弟仲雍在父亲生病期间,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江南,建立吴国,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江南荆蛮之地。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尔冬强存疑。" 不是吴太伯把文明带过来,他奔吴的真正原因是他觉得王位根本就不值得留恋。" 尔冬强解释说,江南水系发达,渔获丰富,马家浜遗址表明,7000 年前江南人就种植水稻,吃穿不愁,还会用舟,支张帆,顺着风就出发了。
" 这是世外桃源啊,这里的吸引力比王位吸引力要大得多。" 尔冬强说。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陈抒怡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内图均为尔冬强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4扬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