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扬州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葩雕塑你一定见过,问题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时代,公共艺术好看就够了 ...

[复制链接]

297

主题

297

帖子

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6:0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共艺术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城市生活。而这也牵引出一个追问———什么是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 " 好看 " 作品?是为提升城市形象而作的 " 命题作文 "?
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看来,对公共艺术内涵及作用的浅显认识,阻碍了其发挥巨大能量的进程。
多年来,王中策划、主持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推动并见证着一次次以艺术为名的城市魅力营造
从一个雕塑作品,发展成社区文化节
上观新闻:几十年前,国人普遍不知道 " 公共艺术 " 的概念。现在一提到公共艺术,大家普遍觉得这是个很 " 高大上 " 的概念。从全球视野来看,历史上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公共艺术的?
王中:理解公共艺术有两条大的线索。第一是从艺术本体的发展来看。古典主义时期,艺术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后来,艺术才逐渐降低了 " 飞行高度 ",走向大众,影响更多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艺术家开始把 " 公共 " 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 " 公共 " 提出或回答问题。
第二是从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来看。欧美国家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益性,或者说是文化福利,是作为一种文化政策来推广的。公共艺术从依附在建筑物上的作品,变成美化、装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逐步向影响城市形象、创造更多价值的层面递进,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往往由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法规来保障。
1959 年,美国费城成为第一个明确为公共艺术立法的城市。到 20 世纪 70 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公共艺术法规,这是社会发展 " 倒逼 " 出来的举措。那时,越来越多的人住到了郊外,一下班就往城外赶,周末也在郊区的大型商场消费、停留,城市中心越来越冷清,逐渐失去活力。城市管理者将希望寄托在艺术上,希望借此营造有特色的区域空间,提升整体的精神活力。从那之后,全球出现了许多以公共艺术为导向进行都市再开发的城市,比如进行 " 针灸疗法 " 的巴塞罗那,以艺术为导向逐步更新了 400 多个区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巴塞罗那。 新华社 图
上观新闻:这些城市为什么笃信公共艺术的力量?
王中:公共艺术与人有关,与未知的可能性有关。能带来改变的并不一定是多么重大的举措,有时,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足够。
西雅图曾经向全球征集公共艺术方案,收到了很多方案,其中有一个活化当地已有的 IP" 瑞秋猪 " 的方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瑞秋猪 " 在西雅图几乎人人皆知,此前也有雕塑家为它创作了青铜雕塑。新的公共艺术计划借助一个重达 250 公斤的金色铸铜雕塑及绵延几百米的趣味猪 " 脚印 ",立在当地的集市入口处。如何让这个雕塑与更多人发生联系?重点是具有生长性的衍生计划,每年以 " 瑞秋猪 " 的生日为契机,策划不同的活动,让市民、游客都参与进来。自此,一个孤零零的雕塑作品发展成为一个社区文化节," 瑞秋猪 " 的衍生品也越来越多,文化价值被创造出来。


瑞秋猪的 " 脚印 "。 资料图片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公共艺术的无限可能。公共艺术之所以是 " 公共 " 的,绝不仅因为它设置在公共场所,而在于它的催化价值。
1999 年,由当时伦敦市长城市规划首席顾问、建筑大师罗杰斯领衔撰写的专题报告《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更是将创造城市的文化价值作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方面。他说:要创造一种人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这样的城市生活需要公共艺术,盼望公共艺术的赋能。
面目模糊的城市,终究缺乏一些魅力
上观新闻:国内一些城市也在积极引入公共艺术,但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作品造型抽象,让人不明所以,有些作品甚至因为过于奇葩而受到网络关注。您是否注意到这一现象?
王中:很多人不知道美术和艺术的差别。美术属于古典时期,讲求的是感官的愉悦,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 " 好看 "。但走到今天,当代艺术早已无关技法。只关注 " 好看 ",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谈不上公共艺术。如今的公共艺术拓展性非常强,好的作品能够直接提升空间的文化境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起到洗涤心灵的作用。
所以我一直认为,艺术家不能 " 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应该带着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反思来创作。" 奇葩 " 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创作者没有考虑作品与那个地区和地区内生活的人的关系,没有考虑造型之外的社会价值。在地性、参考性、互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原则。
多年前,我接到过一个委约,委托人希望我们在当地的广场上做一个标志性雕塑,用一颗被托起来的明珠寓意奋发向上。我的做法是,在创作之前研究当地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的诉求。很多居民表示,他们没地方跳广场舞,孩子们也没地方玩耍。这给了我思路。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由一个个半球切片形状组成,半球里藏着灯,白天是红色的,晚上则会变幻成不同的色彩,孩子们可以穿梭其中玩耍,大妈们则可以伴随着灯光起舞。
上观新闻:当前,具有历史蕴含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并不少见。艺术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意图,如何在与历史的勾连中实现?
王中:以河南郑州东风渠公共艺术项目为例。当时,当地政府委托我们做一个雕塑公园。郑州历史悠久,我们相信它留下的不仅是斑驳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和商城遗迹,一定有一种源自血液的文化密码。久远的辉煌历史过后,郑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销迹,是一台蒸汽机的 " 嘟嘟 " 之声重新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光彩。" 火车 " 与 " 工业怀旧 " 是这个城市的关键词,然而," 复古城市 "" 火车城市 " 这样的名词组合与概念又显得有些过于空泛且平庸了。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突然被 "1904" 这个数字所吸引。"1904" 是一个年份,是火车最初驶入郑州的时间节点,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追思,也可以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代码,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于是我们对 "1904" 展开想象:一个被发展所遗忘的地方,一条孤寂的铁轨静静地凝望天空,一节废旧的火车头与之为伴。有一天,一对情侣来到这处都市里的清净之所,他们在荒废的铁轨上探秘般发现着铁道两旁时间留下的印记,一道裂缝、一块擦伤都成为他们想象故事的依据。最后,情侣留在了这里,变成一座有着幸福姿势的铜像。后来,越来越多的情侣慕名而来,牵手在铁轨上小心前行。火车头成了游戏通关的体验场,杂草丛生的旷野成了音乐节的理想舞台,越来越多人低下头来,细细品味着铁轨上时间的故事。






《郑州东风渠公共艺术项目》
于是,"1904" 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这个有了故事和色彩的公共艺术项目中,我们追求与营造的是一个友善的城市表情。如此,城市的历史文化从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城市记忆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开去,市民对居住地的认识加深,对城市的情感被唤起。
上观新闻:与人的连接更紧密的作品多了,对大众的审美也是一种熏陶。现在您还会接到那种 " 不明所以 "、一味追求震撼和气势的委托吗?
王中:这种委托已经很少了,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大家都越来越认识到城市设计的价值。人们也发现: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在,存在许多具有一定质量和标准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这些标准化的内容可以让城市生活得以开展,但优秀的城市就止步于此吗?面目模糊的城市终究缺乏一些魅力,林立的摩天大楼也不会在人心中留下回响。城市中真正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一定与文化艺术、城市表情、城市故事有关。
因此,2017 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 DCL 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全球 20 余家大学与机构,共同创建了 " 软城市实验室 "。我们认为,如果把一座城市的建设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 60% 代表这个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包括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建设;另外的 40% 我们称之为 " 软城市 ",是城市的更新、再生、精神、文化和品质,它是软性的、具有生长性的,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文化和艺术是 " 软城市 " 的重要内容,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中国城市在这方面还要下很大功夫。
好的公共艺术不只是单个优秀的作品,还应该具有生长性
上观新闻: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推崇美的公共空间。大家兴高采烈地探访着 " 最美书店 "" 最美广场 ",连地铁站、机场这样大体量的交通空间也被列入 " 选美 "。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王中:全球有许多有魅力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地铁站、机场不仅仅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同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空间,行走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形象。我们国家这些年建设的地铁站和大型机场,硬件设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文方面的建设相对还比较欠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自然而然生发出更多对美的追求。地铁站、机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空间,它们的美不仅会带给人愉悦,更代表着城市对于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回应。
上观新闻:2019 年 9 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很多人惊叹,原来机场也可以这么美。您曾主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机场整体策划和规划,这个美丽的机场是如何 " 炼成 " 的?
王中:以往谈到机场的人文气息,人们想到的通常是在走道里、墙壁上摆几座雕塑、挂几幅壁画。创造人文机场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中央美院应机场指挥部之邀启动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 " 项目之后,明确了机场的定位为 " 新时代中国连接世界的、世界上最繁忙的美术馆 "。


《爱》
一个机场怎么成为美术馆?我们的想法是通过 4 个 " 艺术 +" 来实现。首先是艺术 + 交互,让公共艺术变得可参与。机场二层国际到达通道处有一组互动影像装置《飞鸟集》,这幅数字花鸟长卷中的飞鸟、植物能实时与旅客和天气互动。人经过这幅画,屏幕下方的感应器就会 " 通知 " 鸟儿起飞跟随,以意趣盎然的方式迎接旅客。如果人停下来,鸟儿则会聚集在人跟前的画面上。


《飞鸟集》
其次是艺术 + 功能,即引入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听,天空中的感动》作品体现在一组艺术化儿童活动设施上,通过飞机、云朵等形态将孩童带入空中,结合滑梯、蹦丘、喇叭等儿童设施以及家长看护陪同座椅,形成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步入天空的感受,减少长时间候机带给孩童的焦虑。整个设施采用了地毯、橡胶、不锈钢软包等材质,以达到儿童友好型公共设施标准。


《听,天空中的感动》
伴随着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氛围的持续营造,艺术 + 计划的遗产活化,以及艺术 + 平台的 " 天空美术馆 " 也将持续为人文机场建设带来更多可能性。
上观新闻:过去 10 年中,您还主持了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艺术项目。轨道交通承载着城市中的大客流,非常繁忙,人们对公共艺术项目有何反馈?
王中:我非常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生长的可能性,这类作品不局限于形式之美,而是注重艺术的延展价值,往往能得到很多正面的反馈。比如,我们在北京地铁 8 号线南锣鼓巷站创作的《北京—记忆》,整体艺术形象由 4000 多个琉璃铸造单元立方体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了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如大家熟悉的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更有趣的是,大家在每个琉璃块中都能看到一件宝贝。当时,我找到北京许多街道办事处,通过工作人员联系北京人,听他们讲故事,随后从他们手里收集了很多珍贵老物件,比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门票、老算盘上的珠子、黑白老照片等。乘客们若是对封存在琉璃体中的物件和它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可以扫描旁边的二维码观看文字或视频,还可以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作品得到了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一致好评。




《北京记忆》
对我来说,这个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中,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采集物件的发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为这个城市乐章注入了属于每个个体的音符。众多的个体记忆被集合、放大、发酵,最终升华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
好的公共艺术不只是单个优秀的作品,还应该具有生长性,有可能变成一个社会话题、一次公共事件,甚至通过市民互动、媒体传播和岁月的沉淀,成为一种文化生态。
没有向上看的能力,不可能成为好的设计师
上观新闻:好的设计与艺术作品都由人创造。2000 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本科教学工作室;2005 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创办公共艺术系。从事设计教育多年,您对人才培养有哪些看法?
王中:传统的设计领域的区分,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都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以往我们的设计教育就是在传承大框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做一些改善。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或许能有效应对外界的需求,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方式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主张 " 让未来定义今天 "。也就是说,我们要畅想学生在毕业 10 年、甚至 20 年之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复杂问题,随后倒推来研究当下的培养模式。
未来的设计师和传统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传统设计师的工作模式通常是先形成创意,随后根据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完成一个作品。未来,这样的单一线性模式行得通吗?我认为,未来的设计师要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懂得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来构建和运营 IP,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增强用户体验。他们做的不仅是某个产品或者区域的设计,更是一种社会设计,而要能够胜任这一点,设计师不仅要跨界,更要跨领域。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教育的核心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播。说实话,在搜索渠道如此丰富的当下,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讲出来的还要全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核心要从知识传授转向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法国有一所学校很出名,那里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抢手,大公司都主动找上门。这所学校名叫 42 学校,专注于培养编程人才,学费全免,向全球开放。它既没有老师,也没有课堂,一切全靠学生自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自主和同伴合作。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前一天发布课题后,学生马上自发形成小组,开始分工讨论、合作,随后推导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天汇报成果。这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上观新闻: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容易被忽略?
王中:越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要打好根基。人才培养的根基,就是对人格的培养。现在教再多的实际操作手段和方法,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就用不上了,对人格的培养却是影响人一生的事。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日本一位教育家也说过,要培养学生 " 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
在教育的过程中,品德、品格和品位,都不应该被忽略。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做一个大写的人,懂得回报、感恩社会,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这是大的前提和准则。其次是品格,它实际上也是创新性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不能随波逐流或者人云亦云,要具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创新性的设计。再次是品位,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 " 视野决定高度 ",品位的高低实际上代表着学术修养。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 " 好 " 的,希望学生在对 " 坏 " 的判断上、在审美的判断上,能达到一个高的品位。
好的设计师还应当具备 4 个维度的能力。第一是文字能力。不要以为只有文科专业才需要这个能力,事实上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信息采集、研究推导、方案策划的能力,文字的表达很重要。第二是演讲和交流能力。交流不局限于语言,好的设计师应该能通过图册、展板甚至是幻灯片来进行信息传达。第三是专业能力,掌握本专业学科群范畴内的知识。第四是我特别强调的,是一种向上看的能力,关注文化的高度和生长性。若是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好的设计师。
上观新闻:您有哪些拓宽学生思路和眼界的具体方式?
王中:每两个月我会给学生开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中包括了各行各业的大咖,有艺术家、建筑师,也有音乐家、电影导演,学生们的任务是研究这些人,然后与大家分享。这种分享是有具体要求的,要整理出研究对象的背景、成长经历、创作思潮和阶段,以及其作品及为人的启示。通过这种人物研究的方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演讲和交流的能力。
王中 | 1963 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吴越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4扬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