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扬州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庸走后的这一夜,我们翻到查良镛这一页|谷雨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855

帖子

25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5:5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庸离开后的这一夜,我们怀念金庸。金庸是 " 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 ",他留下了快意恩仇的武侠作品,带给华人社会最宝贵的想象力,却高喊 " 让理想主义者走开 ",留下了求真务实的行事法则,成为一代世俗文化的立法者和行动者。
1
没有金庸的这一夜,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灯光仍然闪烁,一些地方陷入沉寂。在中环散步,高耸的大厦之间,旧日的痕迹已被现代化摩天接踵的高楼抹去。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聚集着大批论战的报馆。那是一个年代活跃的中心,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现实里,时时散发出理想的气息。
金庸刚刚来到香港的日子,他的理想是当一个外交官,为国奔走。大半个世纪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老先生还关注着时局。
一个香港作家上周去医院看金庸,在床边用上海话向他讲述世界时局。" 他的眼睛发亮,抓着我的手。我告诉他今天几月几号,中国和美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像一个纯真的小孩。"
这个本名查良镛的小孩,大学毕业后,先后做过《东南日报》及《大公报》的记者、翻译和编辑。24 岁时,他被《大公报》派往香港馆工作。他很快喜欢上了香港,觉得这里的人坦诚直率、重视信用、说话可靠," 人际关系比上海好 "。
但此时,他仍未放弃自己的外交官之梦。一有机会就只身北上——他的文章被梅汝璈看见,推荐他到外交部做自己的助手。
当时在外交部做内部工作的乔冠华私下对查良镛说:" 你这个才华,你这个本事,做一辈子小职员,会很可惜的。"
感觉壮志难酬,查良镛又回到香江边上。
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1924 年他出生时,查家还有 3600 多亩田地,上百户农民租种。查家藏书十分丰富,这或许为查良镛此后绵延一生的文字工作埋下最初的伏笔。8 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读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这个男女二侠同闯江湖的故事令少年查良镛着迷。
据说,他初初翻过几页便迷上了,拍案叫绝:" 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人们喜欢追溯这段过往,以此证明大师的武侠梦早在童年时期就已奠定。


△ 金庸的读书心得  图片 | 东方 IC
但较少被注意到的是,那时让查良镛 " 得益最多,记忆最深 " 的,是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及出版家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及其主编的《生活周报》。
查良镛一度心怀政治理想。心迹在青少年时期便已在笔端显露。初三那年,15 岁的查良镛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以初中生的身份指导初中生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17 岁,他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一事能狂便少年》。
他的 " 狂气 " 让他武断地写下:" 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带几分狂气是必需的。"
这几分 " 狂气 " 让他才华出众,但也因此吃了不少 " 苦头 "。他的两次退学都与针砭时弊有关。一次是在中学时,他模仿英国作家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写《阿丽丝漫游记》,文章影射训育主任沈乃昌。查良镛被退学。
另一次,他如愿入读国民党 " 党立的最高学府 " 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期待未来成为外交官。然而,因不满听到校长名字要立正敬礼," 就像对待希特勒一样 ",他又一次被勒令退学。
查良镛插班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并于 1948 年毕业。
2
1950 年,《大公报》分出《新晚报》,查良镛转入其中做副刊编辑。他为此起用了 " 林欢 "" 姚馥兰 " 等笔名。据说," 林欢 " 一名取自他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各自姓氏中的 " 木 "," 欢 " 是二人当时幸福生活的写照。" 姚馥兰 " 则取义英文 "Your Friend" 的谐音。
正是这段时期,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就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此名声大噪,开启了此后漫长的武侠小说写作生涯。
那时候的香港,尚是一片文化沙漠。拥挤逼仄的土地上,突然涌来大批的商人、政客和文人。拥有旧学根基的文人藏身报馆,关注着时局变化,论战不断。
1957 年冬,金庸对《大公报》的左派立场感到失望,果断离开。两年后,他创立《明报》。许多年后,金庸对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解释《明报》的名称来历,他原想叫它《野马》,但觉得不太像报纸名称,便用了 " 明 " 字。他喜欢 " 明 ",正大光明、明察秋毫的 " 明 "。他后来写明教教主张无忌,自称与他性格最贴近。
起初,《明报》不过是份讨好市民日常趣味的小报,依靠他的武侠小说连载维持生计。1962 年,著名的 " 难民潮 " 为《明报》提供了扭转命运的机会。大批偷渡香港的内地人员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事件敏感,港岛的其它报纸都不予报道,《明报》却大声疾呼,天天头条、全版奉上。
这起事件后,《明报》由 " 小市民报章 " 转身登入大雅之堂。它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又培养出一批后来的香港报界大佬及名作家们,如董桥、林行止、陶杰、张小娴及亦舒。
英属殖民地时期的香港,金庸的武侠小说拓宽了港人的阅读想象空间。侠士们出没于江南、中原和大理国,在朝野间往来,于私情与大义间摇摆。港人在街头巷尾 " 谈到正事,谈到政事,也往往要引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和事来教训 "。
在金庸心中,报纸始终居首位。他一早就坦诚,写武侠小说是为报纸服务的," 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
1972 年,玩出名堂的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自此别过江湖。那时,他的兴趣集中在写政治评论上。高峰时期,每日一篇,20 多年几乎未中断过。
一个香港专栏作家比较金庸与张爱玲、高阳,同样是士大夫家族出身,只有金庸跳出了旧中国的窠臼,得益于香港的独特条件,右手写小说,左手办报纸,把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电影娱乐结合,创造出举世无双的想象世界,且把一家华文传媒办成了现代企业。
3
金庸反复强调过自己的新闻理念," 事实就是神圣的,评论完全是自由的 "。
创办《明报》时,他提出公正、善良、独立的办报宗旨。他后来解释," 善良 " 是两个字:侠气。" 干预社会,对好的人和事件进行赞扬和表彰,对坏的人和事情进行批评和反对。"
有媒体问及金庸,在一生中,从未改变过的东西是什么。
他说:" 从没有改变过的就是不讲假话。我本来在《大公报》,后来离开那里自己办报纸。我办报纸问心无愧,从未故意制造谣言欺骗读者,这是不行的。错误当然有过,但我后来专门更正、公开认错,绝不制造谣言。"
曾任明报集团董事长办公室行政秘书的符浚杰曾说,金庸的政治立场根据时局变化,常有摇摆和变化,但他始终不变的立场有两个,一个是 " 爱国主义 ",一个是 " 知识分子 "。
金庸经历过世界大战。他常与《明报》员工分享一则故事,战时,他骑自行车逃难,一颗炸弹在他身后炸出大坑。从那时起,他对中国人 " 站起来 " 的强大愿望终生未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金庸是 " 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 "。
上世纪 80 年代起,金庸挟盛名参与政治活动,在两岸三地颇受看重。
他曾与不少政治家有交集。交往中,他不再是浪漫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而是务实的社会活动家查良镛。他对现实的认知十分清醒:" 我不赞同理想主义者,让理想主义者走开!我做事比较现实,根据现实走最好的道路,最伟大!"
得益于查良镛的行事路径,金庸的小说在内地迅速成为畅销书。


△ 《神雕侠侣》 图片 |  东方 IC
1992 年,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于品海。退出之后,他修改以往的武侠小说,整理社论文集,数度返乡,出现在国内外各大高校中。
2005 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金庸要求自己读。他从硕士读起,2010 年 9 月,86 岁时,金庸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以《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夫人曾说,他读书相当用功,每天像学生一样斜背着书包,装满当天上课要用的书和资料。在上学路上,遇到有 " 金迷 " 请求签名合影,每每都婉言谢绝," 现在不方便,等我上完课。"
人到晚年,与这些大学教授聊过天,金庸才惊觉自己与他们差太远。" 他们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又好,法文又好,谈到法国史就背一段法文出来,和我真是不同的。"
他忍不住感叹," 我现在真是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学问。"
他说记者、政治家、作家这些身份都没有真正的快乐。" 我花那么多时间写小说娱乐别人,自己却没什么好处的,办报纸给人家看,自己没什么好处的,而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
有记者问他:" 你相信一百年以后还有人读你的小说吗?"
他答:" 我希望有。"
" 你有没有想过  ‘不朽’的问题?"
他说:" 创作没有人生这样好,人生可以不朽,创作故事很难不朽。"
(本文由腾讯新闻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运营编辑  |  龚政
运营统筹  |  王波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4扬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