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扬州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年的婚恋记忆:恋爱不牵手、结婚必备“36条腿”、带着“手榴弹”见岳父

[复制链接]

250

主题

250

帖子

7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15:4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上海这座 24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康梦想和小康故事,而一些个人的故事往往蕴藏着整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原王开摄影公司业务总经理、作家孙孟英一家五姐弟相继恋爱、结婚,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日渐丰沛,更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思想解放。以下是孙孟英的讲述:
【谈恋爱男女不好意思走在一起,脸上却写满甜蜜】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家排行老五,上面有 1 个姐姐和 3 个哥哥。最早知道什么叫 " 谈恋爱 ",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不过,那时的恋爱却和现在大相径庭。
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的大姐和姐夫经人介绍相识相恋。姐夫是一名军人。大家都很崇拜军人,在小孩的观念里,解放军更是无所不能的大英雄,我总觉得他们看见高楼就能飞上去,看见黄浦江也能一脚跨过去。姐姐找了个解放军,我们一家人都觉得很光荣。
说来好笑,姐姐姐夫恋爱,虽然家里人都知道,两人也向组织打了恋爱报告,可以说是正大光明了,但还是非常含蓄的。含蓄到什么地步?每次姐姐姐夫约会,总会去虹口公园,但又从不会两个人单独去,总要带上我当幌子。好像旁边非得有个读小学的弟弟,才能缓解一下两个青年男女相处的尴尬,或是挡住周围人热辣辣的打量。我也乐得去公园玩耍,每次姐姐让我一起,我都欣然同行。
印象最深的是,即使逛公园,姐姐姐夫两人也总是一前一后地走着,累了休息时,也是一人坐在长椅的一头,两人之间的距离填满了的尴尬和羞怯。现在年轻人热恋时的卿卿我我、耳鬓厮磨,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禁忌。不过,即便他们恋爱时从未并肩走过,甚至连手也没握过一下,但两人脸上却写满了甜蜜。这就是我对恋爱最初的印象。
相处一段时间后,姐姐姐夫顺理成章地结婚了。那时上海人结婚,家具都是请木工到家里打制的,有的人家打一个大衣橱,有的人家打一个五斗橱,最多再加一个床头柜。姐姐结婚时,姐夫已经是连长了,一间小小的房间,用石灰粉刷一下墙面,中间再用绿油漆刷一圈腰线,就成了非常时髦的婚房。加上家里同时打了大衣橱和五斗橱,锃光瓦亮,十分气派。来道贺的邻居看了,开玩笑地说:" 不得了了,你们家就像小地主一样!"


上世纪 70 年代,婚礼上新娘的 " 两用衫 " 和新郎的 " 中山装 " 是当时的最佳组合。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俞新宝 摄
【" 三机一车 ""36 条腿 " 写满时代回忆,自由恋爱冲破思想藩篱】
从 1978 年到 1981 年,我的 3 个哥哥相继结婚,虽然他们结婚的时间间隔不长,但可以明显看到,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生活的物质条件迅速改善了。
1978 年,我大哥结婚,家里备齐了当时结婚时兴的 " 三机一车 " ——收音机、缝纫机、照相机和自行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红灯牌 " 收音机是凭票供应的,在市区居民家 " 红灯牌 " 也算稀罕之物。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俞新宝 摄
2 年后,二哥结婚,彼时年轻人结婚的流行语变成了 "36 条腿 "。意思就是说,床、方桌、沙发、靠椅……新房的家具总共要凑足 36 条腿。当时,我二哥经朋友帮忙,还买到了一台 12 寸的黑白电视,总共花了 450 元,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
电视虽然贵,却并不让人省心。每次看电视,一到半个小时,机箱就会过热," 呼呼 " 作响,屏幕还会不停闪雪花,根本没法看。搞得我们每次看电视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全家人掐着表,一到半个小时就赶紧关上,大家拿着扇子对着机箱一阵猛扇,直到电视机冷却下来再打开继续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那时的物质条件虽和今天不能比,但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
1981 年,我三哥结婚。新房用纤维板吊了大平顶,地面刷上了鲜亮的油漆,墙面腰线以下还刷上了不同的颜色,居住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那时刚刚兴起在饭店办喜宴,我们家就在扬子饭店定了 6 桌酒席,每桌共有 12 道菜、2 道点心,全鸡、全鸭、猪蹄膀、大黄鱼、八宝饭……都是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本帮菜。整场婚宴热闹喜乐,宾主尽欢。
物质日渐丰盈,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中国人的婚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的大哥大姐也都是经人介绍认识,继而恋爱结婚的。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新思想,我们家的变化也在二哥身上出现了。
那时,我二哥刚从云南插队回到上海,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重遇了我二嫂,两人很快恋爱了。不过自由恋爱在当时还是一件仅止于电影和小说的新鲜事,所以双方父母知道后第一时间就表示了反对:" 恋爱结婚怎么能没有介绍人呢?"" 相互不清楚根底,谁知道对方可不可靠?"
两个陷入爱河的年轻人当然不会轻易放弃,经过不断沟通,长辈们终于点头理解,一段姻缘修成正果。我的二哥以当时最新兴的方式——自由恋爱,昭示了新时代对一个家庭的巨大改变。
【约会第一次进了咖啡馆,带着 " 手榴弹 "" 炸药包 " 拜见老丈人】
三哥结婚的那一年,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那时我在南京路上的黄浦区服务公司当服务员,因为工作关系,我见过很多时髦商品,每天也要接触很多人,可相比于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我更专注于自己的写作爱好。
我喜欢写东西,文章经常发表在《杨浦文艺》上,有一次还上了《新民晚报》,这在当时可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我爱人那时也是文学爱好者,我们常常通信交流写作感想,一来二去就产生了火花,确立了恋爱关系。因为有二哥的事做铺垫,那时家里人对自由恋爱的态度已经比较开放了。
对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青年男女来说,约会的地方不多,除了黄浦江边著名的情人墙,就是城市里的大小公园。但约会也是一件麻烦事儿,每晚刚过 8 点,联防队员就会打着手电筒在各个角落巡查:" 嘿!做啥呢?"" 这么晚了你们怎么还在外面?"" 散了散了,回家回家!"公园里各个角落的青年男女,被强光手电一照、联防队员一呵斥,立刻起身走开,浪漫全无。


昔日外滩的情人墙,在上世纪 90 年代成了广大游客的观光墙。双休日人们簇拥在江堤围墙边,观赏浦东美景。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金定根 摄


当年闻名遐尔的外滩 " 情人墙 ",上世纪 90 年代末在人民广场的 " 情人墩 " 延续。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解为先 摄
记得一个休息日下午,三十六七度的大热天,我和我太太约在黄浦公园见面,逛了一会儿实在太热,两人就打算各自回家。刚走出公园门口,看见不远处的上海大厦,一个新奇的想法在我脑中出现,我小声问她:" 要么我们进去坐坐?" 当时我们谁都没有进过咖啡馆,普通老百姓觉得那是一般人进不去的地方。出于好奇,我们壮着胆子走了进去。
大厦内部装潢非常漂亮,高贵、大气,客人却很少。我们一人点了一杯咖啡,还有一块小蛋糕,总共花了 5 块钱,要知道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才 36 块钱啊!这就是我们第一次在咖啡馆的约会。虽然现在小年轻们进出咖啡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但在当时确实是个大胆的尝试。
除了第一次进咖啡馆约会,登门拜见双方父母的情景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要带上 " 手榴弹 "(老酒)、" 子弹 "(香烟)、" 炸药包 "(蛋糕)、" 机关枪 "(火腿),双手拎得满满当当,穿过弄堂、走过小巷。我太太第一次去我们家的时候呢?新媳妇上门总是羞涩,我们两人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一前一后地走,我走几步就要回头看看她,等她跟上再往前走。这些点滴现在想起来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1983 年我们结婚了,家里装上了金星彩电、双卡录音机、4 个喇叭的立体声音响,还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婚礼选在绿波廊饭店,办得热热闹闹,还在王开照相馆拍了当时时兴的婚纱照。


1983 年,孙孟英和太太在王开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几年,我的女儿结婚了。他们这一代的结婚条件跟我们那时相比,更是好了许多,天差地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我们的小康生活。
栏目主编:宰飞 本文作者:雷册渊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4扬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